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张拉工艺-安徽省皖江施工图审
- 时间:2025-07-25
- 作者:小精灵建筑设计
- 浏览:477次
安徽省皖江施工图审
张拉工艺的核心流程有哪些?
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张拉工艺需按严格顺序执行,不同张拉方式(先张法、后张法)流程略有差异,但核心逻辑一致,具体如下:
工艺步骤先张法关键操作后张法关键操作准备阶段检查台座承载力、预应力筋(钢绞线 / 钢丝)质量,安装定位夹具固定钢筋位置检查孔道成型质量(无漏浆、堵塞),清理孔道内杂物,安装锚具和张拉设备张拉实施采用一端或两端对称张拉,按 “0→初应力(10%σcon)→分级张拉至控制应力” 顺序进行穿入预应力筋后,安装千斤顶与锚具对中,同样分级张拉,每级持荷 2-3 分钟稳定应力锚固与放张达到控制应力后锚固,待混凝土强度达 75% 设计值以上,缓慢放张(如砂箱放张、千斤顶放张)张拉完成后立即锚固,切割多余预应力筋(保留 30-50mm),随后进行孔道压浆密封张拉工艺的技术要点是什么?张拉控制应力(σcon):需严格按设计值执行,过高易导致预应力筋脆断,过低则无法满足结构受力要求。实际操作中通常按 “设计值 ×1.03” 超张拉(后张法),以抵消锚具变形、钢筋松弛带来的应力损失。张拉顺序:多根预应力筋张拉时,需遵循 “对称、分批、交错” 原则。
例如,梁体张拉应从跨中向两端对称进行,避免构件因单边受力产生侧弯;群锚张拉需采用同步张拉设备,确保各筋应力均匀。持荷与回油:达到控制应力后需持荷 2-5 分钟,让预应力筋充分变形稳定;回油时缓慢减压(速度≤0.5MPa/s),避免瞬间卸荷导致锚具打滑。环境要求:当环境温度低于 - 10℃时,钢绞线易脆化,应停止张拉;雨天需保护张拉设备不受潮,防止液压系统漏油影响精度。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预应力损失超标:可能因张拉时混凝土强度不足、锚具变形过大或孔道摩擦阻力超标导致。解决办法:严格等待混凝土强度达标(≥75% 设计值);选用低回缩锚具;对长孔道(>24m)采用两端张拉,减少摩擦损失。锚具滑移:表现为张拉后预应力筋回缩量超过 6mm,多因锚具安装不紧、夹片磨损所致。需更换合格锚具,张拉前检查夹片完整性,锚固时确保千斤顶与锚具同心。孔道压浆不实:后张法中若压浆不饱满,易导致预应力筋锈蚀。需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,确保浆体饱满度;浆体强度等级不低于 M50,且掺入阻锈剂增强耐久性。
总结:张拉工艺的 “严” 与 “准”预应力混凝土的张拉工艺是 “精细活”,需在 “控制应力、顺序、时机” 三个维度严格把控。无论是先张法的台座稳定,还是后张法的孔道密封,每一步操作都直接关联结构安全。实际施工中,需结合构件类型(梁、板、柱)、预应力筋规格及现场条件动态调整工艺参数,才能让预应力真正成为结构的 “隐形骨架”。